乌鲁木齐老街故事丨北门:几度环岛变迁车水马龙依旧
来源:乐鱼体育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5-02-22 08:18:12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赵剑尘)说起北门,乌鲁木齐人几乎无人不知。这个当年的老城门所在之地,如今是一片开放的路口。连接着光明路、健康北路、健康路、青年路、新民路,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中,连接着岁月沉淀的过往,通向更高效快捷的新时代。
这一片区域,还汇聚了乌鲁木齐最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乌鲁木齐实验小学、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乌鲁木齐八一中学等众多名校,星罗棋布于北门及其周边。这些学校,有的坐落在北门的核心地带;有的隐匿于北门的老街巷中;还有的地处北门周边区域,近的与北门直线距离不过区区一百米,即便远些,也至多两三千米。
2023年10月,摄影家李向东站在中国工商银行乌鲁木齐市分行营业楼上,拍摄的乌鲁木齐市北门街心花园及解放北路一带街景。(李向东供图)
这仅仅是北门近些年来声名远播原因之一。时间再往前推一些,乌鲁木齐人民广场距离北门仅一千多米,一直以来,北门都车水马龙。若再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更久远的过去,北门的前身与老城赫赫有名的北大街紧密相连。那时,北大街上各类商铺鳞次栉比,南来北往的客商穿梭其间,让北门成为一处商贸往来的繁华之地。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如今的北门,地铁 A、B、C 三个出口向着不同方向延伸,成为这座城市交通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经在环岛中心树上闪烁的灯光,定格为乌鲁木齐人难忘的回忆。北门之于长居此地的人,宛如岁月长河的坐标。不经意回首,漫长时光如白驹过隙,就像抬头望见蓝天的刹那。北门始终屹立原地,作为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承者,默默守望每一个行于其间的人们,见证着乌鲁木齐城市面貌的飞速发展。
乌鲁木齐北门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乌鲁木齐老城初立时,北门名曰“景惠门”,青砖木门,高十米,门洞深五米,盛夏穿行可避酷暑。
当时的北门(现健康路北口)在小十字一带,但那时那片地方还不叫小十字,再往北走,有一座高高的山梁,人们称之为“北梁”。当年新疆文史专家柴恒森手绘的《乌鲁木齐旧城示意图》上显示,小十字是个“丁字街”。
1964年国庆前,摄影家宋士敬从青年路上空航拍乌鲁木齐北门环岛游园(左下角)至光明路、西大桥一带街景。(李向东供图)
据文献资料记录,1943年,北梁被凿开,修建了一条土路,被山梁阻断的北街得以延伸,此路从小十字通往今天的北门,将城中北街、南街一线贯通。为取直此路,把当时的省立第一中学分成了东西两块,马路两侧垒起近4米高的石板墙。同时还修建了一座“建新门”,称新北门,在现在解放北路北端一带。由新疆文化名人刘荫楠所著的《乌鲁木齐掌故》一文中写到,“建新门的工程,当时全靠人工开挖,用十字镐、铁锹挖土,数十辆马拉车运土,一时施工现场人来车往,尘土飞扬。”建新门一砖到顶,新打通的路为卵石路面拱形城门。城门洞有三个,中间大,两边小。新北门得名“建新门”。工匠将凿出来的土石运出,铺筑了一条直通西大桥的马路,后将此路定名为“定远路”(后来的光明路)。
76 岁的高玉兰老人只要提起北门,就滔滔不绝。遥想当年,她家住在如今宏大广场的右侧,说着,她拿起纸和笔,画起图来。尘封已久的岁月在笔尖被重新唤醒,一幅往昔的景象徐徐展开。
1990年6月,摄影家李向东站在中国工商银行乌鲁木齐市分行营业楼上,拍摄的乌鲁木齐市北门街心花园及周边街景。(李向东供图)
解放前,高玉兰的大伯高大德,从甘肃武威跋涉至此,最终在北门附近落脚,凭借勤劳的双手,开起了一家草料铺子。1925年,高大德又将父亲高义德接来,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他们苦心经营,逐渐购置了牛马,开始从事拉车营生,才有了后来远近闻名的高家大院。
现在东风超市所处的位置,曾是韩家酱园与大众酱园的旧址。那些飘散在空气中的醇厚酱香,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那里还有一个蔬菜门市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见证着北门居民平凡而又线 年,高玉兰大伯离世,会算数的大姐开始掌家,大姐夫就用两套马车,拉草料、运煤炭,维持家用。高玉兰五六岁那年冬,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家家户户木格窗棂糊着纸张,厚厚的积雪堵着门,父母肩身相抵,一寸寸推开家门,又持起铁锹,一铲一铲掘开厚雪,才铲出一条路。彼时,大人于房顶挥锹除雪,孩子于院内清扫欢闹。厚雪成了天然玩具,雪人堆砌起童年的梦。各家的爬犁来来去去,载着米面菜蔬,勾连着生活烟火。小小的高玉兰喜欢早起穿着厚厚的毡筒,行于雪路之上,聆听那“咯吱咯吱”的声响。
那时春天的北门,融化的雪水渗进土路,泥泞迅速蔓延开来,即便是在土路垫上石子,仍是一路泥泞。夏日带着炽热炙烤北门,六根棍马车在土路上行驶,车辙滚过的瞬间,扬尘四起,落在北门环岛花园的树木、花草上,让树叶、花花草草也成了土黄色。
高玉兰八九岁的那个寒假,无疑是记忆中一段闪闪发光的日子。她心心念念的,是去操场巷大姐家玩耍,那时大姐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筹备年货,高玉兰的父母让她带着准备好的肉食,去探望大姐与二姐。二姐家就在一中对面,每次去家里品尝麻花、油果成了她美好的回忆。
回程路上,“一炮成功”的大坡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高玉兰加入一群小伙伴的行列,坐上爬犁从坡顶飞速滑下,风在耳边呼啸,清脆的笑声洒落在雪地上。那一刻,成为童年最纯粹美好的珍藏。
高玉兰对上世纪50年代的北门有着独特的记忆。那时,北门儿童医院周边是热闹的菜市场,而教育学院附近则是宁静的墓地。此外,西大桥的红山新世纪还是一块肥沃的菜地。这些场景,都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失,但北门却一直在变化中焕发着新的生机。
当时,乌鲁木齐城市建设百废待兴,文化场馆非常缺乏,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和大型会议安排几乎都在露天进行。1953年,为丰富乌鲁木齐群众和部队文化生活,新疆军区决定建设一座集文艺演出、放电影、召开大会的剧场。
据资料载,八一剧场由新疆军区工程处独立设计和施工,在当时,设计和建设剧场尚属首次。自1953年动工修建,1954年建设完成。
八一剧场坐落在北门环岛南面,剧场门面朝向马路,门头形成三层五拱门窗,上面写有“八一剧场”四个立体的金色行书大字,饱满醒目、刚劲有力,剧场外观整体高大庄重、宽敞大气,自建成起就成为北门的地标性建筑。新疆军区下属的京剧团及文工团和评剧团在八一剧场举行了首场演出。剧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这里便成为新疆军区、新疆尔自治区举办文艺会演、电影放映的重要场地。
1985年10月,摄影家李向东从乌鲁木齐市北门街心花园拍摄当时的新疆电教馆(新疆教育电视台)。(李向东供图)
随着高玉兰慢慢长大,北门也在岁月流逝与时代变革中悄然蜕变。曾经泥泞的土路开始慢慢地被拓宽、硬化,自行车逐渐代替了曾经的马车、步行,悄然出现在北门的大街小巷。20世纪60年代,8路公交车通到高玉兰家所在的地方。
慢慢地,北门周边一些老旧的建筑在时代发展中,被一些新兴的建筑和商业场所替代。北门周边的交通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六根棍”马车退出历史舞台,公共汽车的线路开始一点点增多,站点设置在北门的不同位置,人们的出行范围逐步扩大,北门与城市的各个角落联系愈发紧密,如今在北门乘坐地铁一号线可直达乌鲁木齐国际机场。
后来的八一剧场也成为自治区举办艺术汇演、艺术节、舞蹈节的重要场地,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新疆国际少儿艺术节等都曾在这里演出。每逢演出,常常一票难求、场场爆满。
今年52岁的吴天明,还记得小时候在八一剧场看完电影《雷锋》后,看着邻座的叔叔,心里说不出的崇敬和感激,想起冬天雪厚,都是叔叔来帮学校打扫操场。甚至第二天早上,他起床拿起扫帚扫地,想着要像雷锋叔叔一样,从力所能及最简单的事做起。
时至今日,吴天明仍记得儿时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时代飞速来到了21世纪,他也从当时的7岁儿童,成为满面风霜的大叔,回望过去,他感觉自己虽然没能成为想象中的人物,做出一番大事业,但他始终记得雷锋精神,无论在哪里,当人们需要的时候,他就会伸出手传递温暖和善意。
1987年,著名作家周涛在八一剧场举办了“周涛诗歌朗诵会”,正是那场朗诵会后,周涛与诗歌告别,转向了散文写作,之后便创作了《巩乃斯的马》,散文集《稀世之鸟》《游牧长城》相继问世,从而让中国文坛将目光再次聚焦到了新疆。
2001年,八一剧场进行了维护,将剧场原有的木制结构换成了钢制结构,内部音响、座椅等设备做了改进,其余则保持了原有风格。2004年,八一剧场被列入乌鲁木齐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13日,八一剧场被列为自治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提起八一剧场,人们不会忘记当年院内的美食,那家开了很多年的清汤牛肉丸子店,外焦里嫩的牛肉饼;还有面对新疆教育学院,在光明路地下室的姚老三陕西肉夹馍和擀面皮。味蕾的回想和着城市发展一同被乌鲁木齐人反复记忆时,北门,这个曾经的城门,如今的地名就愈发变得鲜明起来。
站在历史长河里回望,曾经以为漫长的过程,在时间的长河里只不过几朵浪花,正如北门的发展变迁。可能很多老乌鲁木齐人还记得,在当年的北门环岛花园里,曾有一座雕像。那是在1985年,由上海雕塑家章永浩创作的手握钢枪的战士铜像,与八一剧场遥相对望,雕塑采用锻铜工艺,以庆祝新疆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
1985年10月,摄影家李向东从乌鲁木齐市北门街心花园拍摄的人民进军新疆纪念碑和新疆电教馆(新疆教育电视台)。(李向东供图)
“这座雕塑在北门环岛一立就是十多年的时间,是那个年代北门标志性的建筑,我还记得在雕塑基座上刻有文字,大意是纪念1949年人民解放新疆。”79岁的杨述说。当时在雕像脚下的台阶上,经常趴满写作业的小孩,不顾车辆带起的尘土和路人的张望。
这座雕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北门环岛交通改造,被迁至人民公园。1993年,正在乌鲁木齐求学的我,也一路从南门行至北门,为了等同学,曾站在八一剧场门前,举着一支哈密瓜味雪糕,隔着车来车往的马路,注视着北门环岛,感受城市繁华。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北门环岛里建成了小游园,到了夏天,树木、草地郁郁葱葱,“游园里还有一些雕塑作品,北门又焕然一新了。”杨述说。环岛里变成了街心游园,树木已能为休憩的人们遮光挡雨,游园长椅上依然有写作业的孩子在“苦中作乐”,但是过路的行人却因为便利的地下通道而日益减少。
那时的文艺路还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市场,顶上有当年市场标志性的铁皮棚子,两边开着各种小吃店和商铺,有烤包子烤馕摊,也有那些年声名鹊起的大盘鸡店,还有热气腾腾的刀削面店。我还记得1996冬至那夜,文艺路市场里的饺子店人满为患,得排队才能吃上热乎的饺子。
金和大厦所处之地,尚不见那高耸的楼体。彼时这里是东风菜市场,大门宽敞,车辆能够自如驶入。菜市场两侧排列着水泥柜台,摆放着萝卜、白菜等蔬菜,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市井图景。
后来,东风菜市场改建为东风超市(好像为三层)一楼外侧的窗户,成了美食摊位,色泽诱人的卤鸡、卤豆腐干,还有冒着热气的饼子、凉拌菜陈列其间。夕阳西下,下班后的行人路过此地,纷纷停下匆忙的脚步,购买一家人偶尔打牙祭的晚餐。
21 世纪初,东风超市楼上加盖高楼,成为一座崭新的建筑金和大厦,入住了当时的都市消费晨报社和许多企业,这里因此成为名噪一时的晨报大厦。而承载着很多人回忆的东风超市,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几番变更。时光来到当下,地下通道相连的友好超市北门店,以其便利的位置和丰富的商品,成为周边居民日常采购的首选之地,续写着这片土地的生活故事。
当时代和人们一起奔向新世纪初的时候,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持续不断的增加的车辆让城市道路扩容成为必须。2009 年的北门环岛,如同一位站在时代浪潮的守望者,再次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从新民路到解放北路劈开了新的车道,北门环岛一分为二,为拥挤的车流释放出新的通道。
时光的指针来到2014年3 月,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启动建设,北门环岛里生长多年的树木,那些见证了北门岁月变迁的“绿色老友”被相继移走。随后,一场长达 5 年的地铁站施工拉开了序幕。
2025年2月6日,站在北门地铁站口,金和大厦伫立,蓝天高远,阳光灿烂。记者赵剑尘摄
北门环岛在时代的浪潮中蜕变,它周边的建筑随着城市建设的步步推进,陆续发生着改变。曾经深受人们喜爱的卓记米粉、好意包子大馄饨,这些飘荡着熟悉味道的美食小店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姚老三”也从光明路迁至青年路口,北门附近生活的人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中适应着这些变化。
每到下午放学时,周边的公交车站总有成群结队穿着各色校服的学生们等车,或在讨论着学校的趣事,或谈及哪一场电影,叽叽喳喳中,落日的余晖洒在北门高高低低的建筑上,洒在正青春少年们的脸庞上。
2019 年,注定是北门值得铭记的时刻。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全线开通,北门城市交通枢纽的功能再次凸显,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乘客。这座城市的交通,在时代的洗礼中,开启了新时代的篇章。
2001年10月,摄影家李向东拍摄的北门环岛游园一角和青年路街景。(李向东供图)
岁月更迭,2023 年的阳光照进北门,改造后的北门环岛小游园以崭新的面貌重新与市民朋友们见面。新民路到解放北路的道路依旧延展着,承载着城市的车水马龙。然而,马路边的环岛小游园却焕然一新,周边铺设的人行步道平整而又舒适,园内成排的各色灌木与花草错落有致,几条蜿蜒曲折的小径穿梭其中,如果散步累了,便在草丛边的长椅上坐下来吧,可以抬头看看北门的天空,仍是那般高远澄澈。
当年那个有着城门的北门早已不复存在,时光转眼来到了2025年,新时代的北门,紧密连接着光明路、青年路、新民路、健康路和解放北路,如同张开的交通脉络,为城市的高效运转注入强大动力。穿梭其间的,不但有各路公交,满载着岁月故事的 BRT2 号线,更有时尚、快捷的地铁一号线。它们如城市的脉搏,跳动出新时代的奋进节奏。
2025年2月6日,从北门健康路口望向新民路,蓝天高远,阳光灿烂。记者赵剑尘摄
这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一座城市破茧成蝶的过程。曾经的北门,见证了往昔的烟火与沧桑;今朝的北门,续写着乌鲁木齐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更是乌鲁木齐在新时代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过去与未来对话。北门,以不断向前的蓬勃姿态,见证着这座城市踏上更加辉煌的征程。
南怀瑾临终预言:2025年触发天选暴富局,七人分饼藏千年玄机!
吃掉全球77%晶圆!NVIDIA AI GPU恐怖如斯:中国被严重打压
省1200万!知名经纪人:SGA必拿4年3亿顶薪 不换队就不需要经纪人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