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棚户区 今获景象奖
“咱们从心里边感谢最初走家串户的政协委员们。”这是寓居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新华社区石岭街的居民车志碧承受中新网采访时说了不止一遍的话。
为什么?由于在贵阳市展开的“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令当地棚户区改造等行动,经过政协委员听民意、察民意、解民忧,使善政最大极限谋福于民。
在一年半之前,贵阳市南明区石岭街一带仍是危房树立的棚户区。上一年,南明区发动非会集成片棚户区改造和“三年千院”建设项目,“只拆不建、多拆少建”。在新华社区,这样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有4个。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2015年,新华社区设立了“政协委员联络组”,经过“坐诊”听民意、“出诊”察民意、“会诊”解民忧的“三诊”工作法,展开“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此方法方便了群众反映问题,也方便了委员们广泛听取、及时向社区反映群众意见。
贵阳市政协委员杨青在当地检测查验了新华社区岑家花园。杨青说,“感觉(其时)这一块特别脏乱差,回去今后我就打电话,打给水务局,打给河道管理处,想让他们赶快与社区联络,处理问题。大约一周之后,他们就有答复了,就着手处理了。我感到很欣喜。我觉得政协委员就要用心干事。”
正是在政协委员的活跃履职和助推下,新华社区非会集成片棚户区改造得以顺畅施行。社区建设了米市巷、岑家花园、彭家花园以及石岭街周转房4个社区公园,新增绿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改进了周围300余户家庭的寓居环境,也为居民供给了休闲文娱的场所。
上一年,新华社区的这4个社区公园还荣获了联合国人居署颁布的“2015亚洲都市景象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