舔舐火舌:国产80式自行高炮的诞生
来源:乐鱼体育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3-12-08 02:53:10
2014年第十届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相继推出了“陆盾”2000型7管30毫米自行高炮、CS/SA1型双管35毫米自行高炮、CS/SA5型6管30毫米自行高炮等多款外贸用自行高炮系统。这些自行高炮均采用了符合现代陆军近程防空需求的轮式高机动底盘、小口径速射炮以及弹炮结合设计,具有火力密度高、射击精度好、打击方式多样、平台机动性强等特点,适合野战防空和要地近距离反导防空作战。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片新型外贸自行高炮欣欣向荣景象的背后,是兵工人数十年如一日的顽强拼搏和攀登科技新高峰的孜孜不倦。而外贸自行高炮的开端,是一种出生于舶来品、技术水平并不高的履带式中小口径自行高炮,这就是鲜为人知的80式双管57毫米外贸自行高炮。这种现在看来体型臃肿、性能落后的自行高炮,却是我国在打开国门进军国际军贸市场时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自行高炮系统,见证了当时兵工发展的窘境和艰辛。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利用优势空中力量对中国城市和军队实施空袭,造成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惨案。面对日本的狂轰滥炸,中国地面防空部队根据战局发展变化,艰苦转进,死力苦撑,但因没办法实现高射炮等防空兵器的自主研制和生产,不得不依靠少量进口武器支撑危局,在遂行要地防空任务时尚能勉强应付,但在野战防空上却由于小口径高炮严重匮乏,往往只可以使用高射机枪甚至是战士们手中的长短来打击空中来犯之敌,效果很差。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从战争年代走来的中国领导人清新地认识到,要在未来的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必须为我们的战士撑起一顶牢固的防空保护伞。因此在1950年代初大量购买苏联成套防空武器装备的同时,更将自行生产放在了首要位置。在此背景下,我国在苏联大力帮助下逐步实现了防空武器装备的制式化,先后仿制了苏式12.7毫米、14.5毫米两种口径的高射机枪和37毫米、57毫米、100毫米三种口径的高射炮以及配套的指挥仪、炮瞄雷达、瞄准具、测距机和相关弹药,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高射兵器体系,在国土防空、抗美援越等作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这些源于二战的苏式武器系统机动性差、射速低、火力弱,跟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对现代防空作战的不适应。根据《当代中国的国防科学技术事业》记载,1967年赴越作战部队座谈会后,国防科委即召开了以推进高射兵器研制为主的“七五○”会议,研究和部署了高射兵器新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向全天候、全自动方向发展的要求。一批以71式20毫米高炮、72式85毫米高炮、74式双联装37毫米高炮、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为代表的新型高射兵器系统相继研制成功并列装部队。此外,还研制成功了我国早在研制舰用66式双联装57毫米高平两用炮时,就已经借鉴了苏制С-68自行高炮的炮架结构具有自动连续解算火炮方位角和射角修正量的57毫米高炮修正仪,以及具有跟踪速度快、体积小、重量轻的晶体管化小型860雷达等。1970年代后,我国将重点放在开发中小口径高炮系统方面,五机部首先组织力量,对仿制的59式57毫米高射炮系统作了改进,1980年改进成功了能够一次装填16发炮弹的自动供弹机,升级了瞄准具,使59式高炮系统装定航速从240米/秒增加到了350米/秒,增加了电发火装置,解决了多门火炮同步发射的问题,明显提高了火力密度。1980年末期,还研制成功了火力系统、火控系统和运载系统三位一体的88式37毫米双联装自行高炮系统,填补了部队装备的空白。在自主研制8 8式自行高炮系统的同时,我国还将目光聚焦国外,将国产高射兵器推向国际武器市场上经受考验,这就是本文的主角80式双联装57毫米自行高炮系统(设计编号WZ305,外贸出口编号W88)。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军防空重点都放在截击美台侦察机、轰炸机、战斗机的国土防空作战中,野战防空发展较慢。野战防空要求防空武器更加灵活、反应时间短、使用起来更便捷灵活,能伴随机械化或装甲部队行进作战。在高射兵器自行化这一关键点上,我国远远落后于时代。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就大量装备各种自行高炮,战后也始终没放松这方面的发展。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M19型双管40毫米自行高炮在打击我军空中战机和地面生动目标时都展示了巨大威力。由于文革十年浩劫的影响,我国在自行高炮研制方面的技术储备较少,不具备快速研制出先进自行高炮的能力,而同期苏联陆军摩步师和坦克师建制下大量装备有各种自行高炮。因此,作为师承苏联的我国来说,最简单和直接的办法仍然是引进苏式自行高炮系统。我国在引进苏制С-60型57毫米牵引高炮的同时,也通过相关渠道拥有了该炮的姐妹型号С-68型双联装57毫米自行高炮系统的有关的资料。苏制57毫米高炮是1940年代末苏联为陆军和海军研制的新型高炮系统,以取代二战中广泛装备的37毫米高炮。57毫米高炮体系中包括作为基型的陆军С-60型57毫米牵引高炮系统、С-68型双联装57毫米自行高炮系统,舰载ЗИФ-7 1 单管5 7 毫米高炮、З И Ф - 3 1( Б ) 双管5 7 毫米高炮、С М -24-ЗИФ双管57毫米高炮(潜艇用)、ЗИФ-75四管57毫米舰炮等多个型号。这些火炮系统的核心都是陆军的С-60型57毫米牵引高炮,这也是1950年代苏军主要的师属防空兵器, 北约将其称为A Z PS-60高炮,AZP是俄文АЗП的英文发音,代表“自动高射炮”,我国按照其俄文发音将其称为“斯-60”57毫米高射炮。С-60型高炮由苏联设计师格拉宾以战争末期缴获的德国F l a kGerat 58型55毫米/77倍径高炮原型炮为基础研制。有趣的是F l a kGerat 58型高炮研制初衷,也是为德国陆军和海军共同研制一种通用高炮,该炮采用5发弹夹供弹设计,单管射速120~150发/分。海军主要将其用于“1942年C型(1944年型)”驱逐舰计划(舰号Z52-Z56,有资料称Z52-Z58),这是一种防空驱逐舰,主要武器为3座双联装1 2 8 毫米C 4 1 M 高平两用炮以及新研制的单管55毫米和30毫米高炮。
该舰于1943年下达建造命令,但由于材料短缺和盟国轰炸影响无法执行,1944年6月14日建造计划被取消,材料挪为他用。在陆军方面,该炮大多数都用在装甲部队野战防空,以对付苏联人的伊尔-2强击机,同时衔接小口径高炮和大口径高炮之间的火力空白。该炮除了单管牵引式外,还被并联设计安装在一个敞开炮塔里,计划装在战损返厂维修的“黑豹”中型坦克底盘上,以生产出适应野战机动防空作战需要的自行高炮系统。当然,该计划和战争末期很多德国武器研制计划一样最终夭折,而产出的2门FlakGerat 58型高炮原型炮也落入了苏联人之手。在设计过程中,格拉宾还充分参考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缴获的德制50毫米Flak 41高射炮的炮架设计,并选用了具有苏联特色的57毫米口径。苏联最终于1946年底设计制造出了新型57毫米高炮样炮,并通过现场测试,1950年1月该炮定型生产装备苏联红军。苏联时代С-60型高炮出口到了37个国家,在越南战争中更是北越460米到1500米低空空防的基石。1955年4月,苏联出售给中国60门该型高炮,装备了2个高炮团,此后我国还获得了该炮生产许可证,最初由重庆某厂负责仿制,后转交包头某厂完成仿制任务,仿制型号被称为“1959年式57毫米高射炮”。与С - 6 0 型高炮同时发展的还有С-68型双管57毫米自行高炮系统,该炮是苏联战后研制的第一代自行高炮系统, 北约将其称为Z S U -5 7 - 2 ,除装备苏军外,还装备波兰、东德、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5个华约国家,并出口越南、古巴、埃及、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朝鲜也获得了一部分炮塔武器系统安装在中国生产的59式坦克底盘上。С-68型自行高炮多次参加实战,1967年首次被埃及军队用于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来在越南1972年复活节攻势和1975年胡志明战役中被普遍的使用,1999年南斯拉夫对抗北约空袭中也有С-68型自行高炮的镜头。但在实战中,С-68型自行高炮由于只有简易光学瞄准设备,转动速度和射速都不够快,难以跟上现代化喷气式战斗机的飞行速度,虽然炮弹威力足够但要抓到敌机还是有难度的,故在现代防空作战中С-68型效果有限。
关于80式双管57毫米外贸自行高炮的身世,公开的资料并不多,最多的判断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我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军贸出跃期中,中东某国将С-68型自行高炮提供给我国进行逆向工程,希望获得新的武器补充来源,以弥补战争中的装备损耗。按照这一思路推测,这应该是正处在两伊战争漩涡中的伊拉克,而我国也正是在此时向伊拉克提供了大量69-II型外贸主战坦克和YW531系列装甲运兵车。有趣的是,作为两伊战争的双方,苏联分别于1961~1962年率先向伊朗提供了100套С-68型自行高炮,而后于1967~1968年向伊拉克提供了100套С-68型自行高炮,这些武器系统在战争中损耗严重,急需同类武器补充。其实,我国并非从上世纪8 0年代才第一次接触苏制С-68型自行高炮,早在1960年代研制66式57毫米舰炮的过程中就参考过С-68自行高炮的双联装火炮结构,并最我国仿制的С-60——59式单管57毫米高炮终应用到舰炮研制中去。根据公开德国Flak Gerat 58型55毫米高炮演习中的苏军С-68型自行高炮发音,代表“自行防空武器”。该炮于1957年11月7日在红场胜利阅兵中首次公开,炮车为当时新型的T - 54中型坦克改进底盘,其上搭载了一个体积硕大的炮塔,炮塔周围由8~15毫米装甲组成,顶部为敞开式,可盖一个帆布雨棚以遮风挡雨,此雨篷不用时折起收在炮塔内。由于该车战斗全重仅28.1吨,远低于T - 5 4中型坦克的重量,故将底盘负重轮从5对减少到4对。С- 68型自行高炮共有6名乘员,驾驶员在车身左前侧,有一个类似T-34坦克上的向前开启舱门和一个顶舱门,其余5人处在炮塔内,包括车长、炮手、诸元装定手和2名装填手。在研制С-68型自行高炮的时候,苏联第58设计局(NII-58,前身为中央炮兵设计局, T s A K B )参考了德国人在“黑豹”中型坦克上安装Flak Gerat 58型高炮的思路,将两组С-60高炮并联安装在敞开炮塔内,每辆载弹300发,炮塔内载弹176发,车身前部还载有72发,车身后部载有52发。С-68型炮塔看似巨大,但内部空间大多用于安放体积不小的57毫米弹药,故战斗空间还是比较拥挤的,两名装填手使用4发弹夹手工上弹,射速仅70发/分钟。
1962年,由于国产自行研制的57毫米舰炮进度难以满足配装需要,海军代表前往正在仿制С-60型57毫米牵引高炮的包头某厂调研。应海军装备需要,五机部与海军装备部下达研制任务,委托该厂研制舰用57毫米火炮。为此,1963年5月,海军装备部门和工厂组织专门班子,在С-60型高炮国产型号1959年式单管57毫米牵引高炮的基础上,充分借鉴С-68型自行高炮炮架结构,设计论证适合中小型舰艇装备的半自动双联装57毫米舰炮( 设计代号W A 6 0 5 ) 。1 9 6 4 年10月开始样炮设计,用1年时间设计完成了4 500张部件工艺图纸,及时发到车间加工生产。1966年初,制造了两门样炮进行射击试验和海上适装试验,1969年投入小批量生产。1983年8月,海军军定委员会将该炮定型命名为1966年式57毫米双管舰炮,该炮作为舰艇主炮广泛装备于037型猎潜艇和072型大型登陆舰,并在1974年西沙海战中一举击沉南越“怒涛”号护卫舰,为保卫海疆立下赫赫战功。此外,为配套新型051型导弹驱逐舰的研制,我国还自行研制了76式双联装57毫米自动舰炮,其间也参考了С-68型自行高炮的结构,安装在早期051型导弹驱逐舰上。由此可见,我国早在仿制С-60型牵引高炮的同时,就已经掌握了С-68型自行高炮资料,并将其结构应用到国产武器系统的研制中。另外,结合1990年代编撰的公开史志《包头市志·国防工业卷》和其他公开材料,我们大家可以梳理出该炮研制的一些脉络。1980年4月,根据外贸需要,具有66式双管57毫米舰炮研制经验的某厂再次挂帅研制外贸用双管57毫米行高炮(设计代号WZ305)。该厂在66式舰炮和59式牵引高炮的基础上,借鉴苏式С-68型自行高炮炮塔武器系统, 采用W Z 3 2 1 中型炮兵通用底盘,于当年9月完成设计投入试制,1981年2月成功生产出第一轮样车一辆,1983年又组织力量对样车进行改进和提高。外商参观了该炮的射击展示后,要求将底盘换成该国大量进口的69-II型主战坦克底盘。为此,经五机部同意,在69式坦克研制单位的协助下,于1984年3月研制生产了第二轮样车一辆,1984年成功进行摸底试验,各项战术指标达到性能要求,外商考察后表示满意。1985年6月,根据兵器工业部外事局签订的合同,又在第二轮样车基础上试制了第三轮样车2辆,进行定性测试,1986年通过了由兵器部组织的外贸技术鉴定,1988年正式
批准外贸设计定型,所以有了当年军事杂志上广为流传的W88的外贸型号。但是从时间上看,1988年8月20日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正式结束,或许是战后外商对该型自行高炮的需求已经并不迫切,因此该型号并没有能够顺利出口。同时,由于其技术水平仍然处于50~60年代水平,不符合当时我军装备需求,所以尽管该炮后来也有了80式自行高炮的定型编号,但最终没有能够在我军列装。后该产品转为新产品技术储备。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下一篇:野餐遮阳伞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