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体育官网下载
首页 > 行业知识

嘉兴还是太超前了火车站美得像在森林公园一样

  嘉兴,自古便是繁华富庶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是一座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元朝诗人萨都剌在《过嘉兴》中道:“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诗人笔下的嘉兴云水茫茫,青山掩翠,如一幅浓墨淡彩的山水画。所幸如今的嘉兴,并没有在高速现代化进程中湮没风骨,反而一枝独秀,展现出别样的历史风采。在这般风采之中,嘉兴的新地标——嘉兴火车站,身处一片绿意之中,似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嘉兴火车站始建于1907年,1909年建成通车,曾是沪杭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和火车站在当时还是个“新鲜事物”,对于20世纪初的江南小城嘉兴来说,它们的建成不仅带来了城市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腾飞,更带来了民族振兴与实业救国的新希望。

  1921年7月23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30日晚,一大最后一次会议被迫转移阵地,代表们决定秘密前往浙江嘉兴。他们在上海先后乘坐火车来到嘉兴,从嘉兴火车站匆匆走出,奔向了离火车站不远处的南湖继续召开会议,于是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嘉兴南湖会议”。在这场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会议里,嘉兴火车站也顺理成章地留下了不平凡的一笔。

  1937年淞沪会战后,嘉兴火车站被日军炸毁,交通一度陷入瘫痪,直到1940年火车站重建。1997年,嘉兴启用新火车站,比原火车站规模足足扩大了5倍。只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本的“新”火车站逐渐跟不上步伐,仅仅过了二三十年就成了“老破小”。整座火车站总面积仅有约35.4公顷,且站内客运设施老旧,候车能力严重不足,倍增的旅客数量已达到了车站吞吐量上限。不仅如此,车站周围区域的交通也常常混乱不堪,相关配套设施极不完善,放眼望去,老旧的车站区域与人们日常生活环境十分割裂,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品质及出行,也间接导致火车站周边发展受阻。种种因素,致使离市中心不远的火车站,成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格格不入的庞然大物。

  2020年,在中国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嘉兴市决定将原本的旧火车站升级改造成一座规模化且具有历史人文风情的新型火车站,为建党一百周年献上一份世纪大礼。

  而为嘉兴带来惊喜的是一位“鬼才”设计师——马岩松,他是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曾主持设计过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包括加拿大“梦露大厦”、北京2050、鄂尔多斯博物馆等。他的设计风格大胆多样,令人称奇,让他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建筑领军人物。

  在深入考察的过程中,马岩松发现嘉兴虽然是历史名城,但一直充满着活力。他不想沿袭国内火车站的传统设计,建造一座“高冷”的地面建筑,这会使嘉兴火车站失去原有的特色,变得泯然众人矣。他决定因地制宜,专门从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等特色出发,为嘉兴量身定制一座不同寻常的火车站。

  嘉兴火车站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城东路,这里是南湖区的核心位置,离繁华的市中心与南湖仅有两公里。早在2019年,政府就看出交通设施老旧的端倪,着手对火车站及周边进行升级改造,希望能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和居住生活品质。当时的嘉兴市委书记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 :“要让人们在嘉兴看到美好中国的未来,看到未来中国的美好。”

  针对项目愿景与需求,马岩松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要突破传统车站设计的桎梏,既要体现火车站的人性化,又要兼顾其应有的舒适、便捷等交通功能。当时国内很多火车站的建筑风格与城市风貌难以自然融洽,多数设计没有兼顾城市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等因素,使得它们往往“自成一体”。车站建筑虽高大气派,可总有大面积区域没有正真获得充分的利用,就算拥有大型广场、高架桥、最新的配套设施,实际呈现的效果还是与整个城市环境完全脱节,没有体现出一座城市原汁原味的特点。

  可要完完全全打造一个独属于嘉兴的火车站,谈何容易?这不仅要结合当地历史背景和文化,还要将城市景观融入其中,尤其是老城旁边的环境,包括公园、南湖、低矮的建筑片区,都要与之相融合,不能硬生生割裂开来。要做到这些,设计过程须得践行“生于自然,反哺自然,成为自然”的环境理念。

  以马岩松为首的MAD建筑事务所经过充分的现场考察,翻阅了各种历史资料,决定先复原一座1937年被日军炸毁的青红砖老站房,再将不远处承载着老嘉兴记忆的人民公园,自然延展至火车站片区之中。这便要求对多条交通线路来优化,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借助空间来实行有效分流。经过专家们多次论证,马岩松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火车站主候车大厅下沉至地下一层,并在其上种植多种大型乔木,把这里打造成为一座隐于“森林中的火车站”。围绕候车大厅的多股线路则隐于地下,在南侧区域设置客车枢纽站,与高速公路衔接;北侧区域则设置地下交通枢纽组织,承担着公交车进出、社会车辆停放、出租车载客等功能。这样一来,站前广场就形成了连续步行区域,在这里,旅客们可以紧跟历史步伐,踏上“重走一大路”的路线。

  而“重走一大路”路线年嘉兴火车站的老站台、雨棚、天桥及一旁的炮楼遗址。当年就是在这里,代表们匆匆走出,奔向南湖继续召开一大会议。马岩松深知其历史重要性,它们不仅是嘉兴人民的旧时记忆,更是这座火车站历史的见证。于是马岩松带领MAD建筑师团队同古建筑师修复团队,联手恢复了这些深刻的“历史记忆”。

  在修复的过程中,由于老站房及其他建筑是火车站地面标志性建筑物,相当于火车站的“门面”,为凸显其重要性,团队其中一个方案就是将老站房同比例放大,显得更气派些。但是马岩松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历史是真实的,即便是重建也要尊重历史,要1:1还原其本来面貌。

  复原出的整个站房外立面以青砖为主,砖柱、线脚及门窗发券等处为红砖,所用“建党百年”青红砖共计21万块,均由南湖湖心泥所制。在复原雨棚、天桥、月台、站房时,设计团队根据轨距及透视原理,反复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尺寸,这才一步步还原出老站台建筑物的原有风貌,重现历史记忆。

  离旧火车站不远处的人民公园,是这座“森林公园”的重头戏。人民公园内文化古建筑及古树众多,深受市民们喜爱,他们闲暇时常来此闲逛。嘉兴火车站要想成为“森林火车站”,人民公园的提升改造必不可少。于是,马岩松联合其他设计实施工程单位对其开展了一系列保护修缮工作:拆除原有围墙,使其成为无边界的城市公园,保留园内所有古树,联合专家一起修复核心古建筑;扩大“人民公园”功能,让自然的绿色延伸至火车站片区。

  在火车站的改造升级中,为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工人们更是栽种了桂花、榉木、水杉、樱花、枫树等各类品种,共计1500多棵树木,让整片区域更显绿意盎然。如此一来,新生的嘉兴火车站便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森林火车站”。

  除了车站外部,内部改造也融入了“绿色科技”。新站房的屋顶全部使用太阳能光伏板;候车厅、地道墙面、吊顶均采用了阳极氧化铝蜂窝板,此举是为了达到吸音降噪的目的;室内采用了泛光照明,可提供大范围内的均匀照明;而原本显眼的地下通道灯带、广播系统、排风口则被“藏”入墙面,不再给人以凌乱的感觉。

  整个车站室内选择了大面积的白色作为主色调,顶部设有开阔的天窗及玻璃幕墙。当明媚的阳光透过天窗与玻璃幕墙洒向整个候车大厅时,室内会显得很温暖明亮,为旅客带来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候车的旅客,抬头便可通过玻璃幕墙,望向地面矗立的那座“老”站房,穿过时空的缝隙,遥望那些曾经的“记忆”。

  2021年6月,在中国百年华诞前夕建成的嘉兴火车站正式启用。一经开放,“森林中的火车站”即刻冲上了网络热搜,网友称其为当之无愧的“国内最美火车站”。作为中国第一个全下沉式火车站,马岩松团队凭此一举拿下了多项大奖,将“2023年度中国建筑装饰奖”“2022年度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典型案例选编”收入囊中。

  建成后的火车站,立刻成了嘉兴市吸引大量人流的新地标。一到嘉兴站,人们便会被郁郁葱葱的绿意吸引,步入其间,宛若走进了绿色庭院,香樟林、桂花林、水杉林分布有致,其间更有几处苏式亭台、古建筑、小桥流水作为点缀,一片生机勃勃之景。

  将目光投向车站南侧区域,这里是一个集商业、办公、文化于一体的公园式综合体。商业空间的引入,意味着嘉兴火车站并不只是一处人们短暂停留之地,它的功能变得更全面。连绵起伏的中心草坪,更是举办音乐会、艺术节、惠民集市等活动的绝佳场所。

  再步入站内,简约明丽的布局让旅客眼前一亮,一种全新的乘车体验就此诞生。火车站周边的配套设施齐全,交通线路规划完整,各类元素同这座与时俱进的城市水融、浑然一体,而这些正是设计师与建筑师们巧夺天工的杰作,让绿色、科技、现代、历史这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嘉兴火车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时光在这里静静地流逝着,但那些深深刻进历史里的记忆却不会消逝。因为,这座“森林里的火车站”会带着它的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永远传承下去……